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资讯 >> 详情
赵宝民与家乡美酒“御带坊”:“御带横云”赤子心
来源: 唐山劳动日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09 07:18:47

□ 唐山劳动日报通讯员 李秋省


【资料图】

很多人问赵宝民一个问题:“奔波了大半生,为什么一定要花那么多精力酿造‘御带坊’酒?”

每当这个时候,赵宝民就会微微一笑,自然而然地回答:“我生长在御带山脚下,喝着御带山脚下的还乡河水长大。御带山脚下酿造的烧锅酒口味独特,有千年历史,更是一款激励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英雄酒。我有义务有责任让家乡这款美酒重现辉煌。”

赵宝民表示,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丰润人,得益于冀东大地燕山文化和还乡河文化的滋养,从儿时的憧憬、少年的激情、青年的进取,到如今中年的稳重……家乡美酒的甘冽与芬芳,以及蕴藏着的独具魅力的文化,都是陪伴激励他勇于面对困难、积极面对人生的精神动力。

如果用一种人设来形容,比如名满天下的贵州“茅台酒”,在赵宝民心中就是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形象;闻名遐迩的四川“郎酒”,性烈如火,在他心中是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;而冀东大地御带山脚下的家乡酒,则凝聚了燕山的坦荡与风骨,是位豪气干云、忠肝义胆的大英雄!

赵宝民出生于御带山(又名腰带山)脚下的丰润区火石营镇珠峪村。儿时赵宝民经常到高耸入云的御带山上摘果子、砍柴、放牛,喝山间清冽的山泉水,听父辈讲述御带山的故事和家乡美酒的传说。

据记载,唐贞观十九年(公元646年)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在此山遇到大雨,脱衣晾干衣服后将腰带遗落山腰,御带山因此得名。每当大雨初霁,一条白色云雾常常盘旋于山腰间,被称作“御带横云”,是丰润八景之一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就有道士在山上建造了玉皇殿,并自酿美酒,带动了当地酒烧锅的兴起。

赵宝民记忆中,爷爷每到节日,都坐在炕桌旁,温上一壶家乡本地的酒,红光满面地说:“咱御带山,山好水甜,酿出的美酒哪儿都比不上!”这幅温馨的画面,以及爷爷对家乡美酒的赞誉都深深植入了赵宝民心中。

读初中时,改革开放大潮涌动。赵宝民的一个最要好同学的叔叔承包了位于吕各庄的村办酒厂。跟随同学,他经常到吕各庄酒厂去,对酒的酿造技艺有了了解。尤其他听说,在岩口大暴动中,抗日英雄大碗喝御带山脚下的烧锅酒,然后手持大刀杀日本鬼子的故事。他对家乡酒有了更多、更深入的了解。

所谓“年少不知酒滋味,喝懂已是不惑年”。赵宝民表示,正是祖辈时时刻刻对于御带山脚下烧锅酒的高度肯定和由衷自豪,让他在家乡美酒飘香微醺陶醉中,为他一生与家乡美酒种下了缘分,进而为痴爱打下了基础。

赵宝民高中毕业后,到河北经贸大学学习。然后,几经商海沉浮,事业小有成绩。一次,他与那名初中同学相聚时,那位同学已经成为吕各庄酒厂的老板。那位同学豪情万丈地想扩大酒厂的品质、规模和知名度,苦于没有资金,缺少“良谋”。赵宝民爽快入股。

在投入资金的同时,赵宝民聘请酿酒技师,加强规范生产,进一步提高酒的品质和酒厂的知名度。但是,他总觉得酿出的酒还不够“味”。对御带山脚下烧锅酒的痴心,让他发誓一定要酿出家乡千年美酒的老味道,重塑家乡美酒昔日辉煌。

赵宝民重金聘请本地最著名的酿酒技师,并将家乡传统酿造工艺与宜宾五粮工艺相结合,以高粱为主,辅以大米、糯米、小麦、玉米,将五种粮食置于泥窖中发酵。再经过陶坛储存,蕴含酒的正气,促使五种粮食个性融合协调平衡。但是,经过反复研发,感觉味道还有所欠缺。

“是不是高粱的原因?”酿酒老技师说。在御带山下,为了酿酒,当地农民有种植“糯高粱”的习俗。由于“糯高粱”产量低,酒厂现在多用东北的红高粱。虽然成本降低了,但是酒的味道不复当年的甘冽与醇厚。

为了酿出美酒,赵宝民立刻从御带山下转租了数百亩土地,专门种植“糯高粱”。第二年,“糯高粱”大丰收,技师们用御带山脚下的“糯高粱”反复酿造,终于酿出了比曾经御带山脚下烧锅酒的老味道更美、更醇的美酒。

这款酒命名为“御带坊”。据专家评价,“御带坊”酒,具有守正纯真、清爽内秀、香韵清雅、充足透发、风味悠长的特性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